36 我所邀者仁民名-《三国之最风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荀攸、审配等从吏闻之,皆低声吟诵再三。

    荀攸叹道:“明公此诗,悲天悯人,足可传诵於后世。”

    荀贞吟诵此诗却非因是“诗兴大发”,而是经过再三考虑后的抄袭,他故作沉吟片刻,说道:“与其待流传於后世,不如示之於今朝。”

    “明公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“郡遭贼乱,最苦的不是我等,是黔首。我yu命将此诗传送各县,命各县令长悬之於堂,ri夜见之,以使其不忘怜农,行用仁政。”

    黄巾起乱、黑山起乱,豪族、大姓、士绅固然损失惨重,可最受苦的还是百姓。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这句诗不止适用於太平时,也适用於战乱时。就荀贞之所见、所闻,尽管魏郡两遭贼乱,被灭族的豪强、士绅不少,可幸存下来的这些,因为有厚实的家底子在,现在过得依然是人上人的ri子,就比如邺县赵氏,每天吃不完、扔掉的美食佳肴就不知有多少。

    而百姓就不同了,百姓没什么家底,便是太平时也只是苦苦熬ri罢了,一遭变乱,马上就成赤贫,那么多的流民从哪儿来的?在家乡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了,只好离乡流亡。

    荀攸出身儒学世家,儒家讲仁,对百姓的遭遇他也是很同情的,点头说道:“明公是想以此诗jing醒诸县长吏,叫他们不要贪赃枉法、欺压良善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。此外,我还有一诗,打算一并传给诸县。”

    “攸请闻之。”

    “chun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

    这首诗和上首诗都是后世李绅所写,名为《悯农。从诗意上说,这第二首诗应该再续上两句,诗中讲“四海无闲田”,假设的是太平时的事情,现在值逢乱后,似应再续上两句战乱后的情况,但一来,荀贞没这个才能,二来,细想之下,就连太平时农夫犹饿死,何况而今战乱刚过之后?留个白,不往下续也行,给读诗的人留一个想象的空间,也许效果更好。

    荀攸诸人又低声吟诵再三。

    审配佩服得说道:“真好诗也。”

    荀攸叹道:“囊昔董仲舒云:‘富者,田连阡陌,贫者,无立锥之地’。当今之世,豪强兼并犹烈於昔,豪强之室,膏田满野,奴婢成群,徒附万计,贫者cāo劳终年,仰食於人,不得其养,可不就是即便无贼乱时尚且‘四海无闲田’时‘农夫犹饿死’么?况乎於今!况乎於今!”

    岑竦、何仪作为主记室的吏员,随从在荀贞左右,二人亦大加赞佩。何仪说道:“仪自负文辞,今闻明公此二悯农忧政之诗,方知仪所擅者,小道也。敢问明公此二诗何名也?”

    “正是叫做《悯农,……何卿善书,此二诗就由你书写,传与诸县吧。”

    何仪应诺。

    当ri回到郡府,何仪即打起jing神,认真将此二诗写下,共写了十五份,由郡府遣人分别送去郡中十五县,并按照荀贞的吩咐,这些送诗的郡吏沿途每经一乡,便暂停下来,将此二诗出示给乡蔷夫看,命之抄写下来,亦悬挂於乡寺的堂上。

    如此这般,旬ri间,郡中各地就已皆知这两首诗了,因此二诗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,在这些送诗去诸县的郡吏们回程的路上,他们已能在乡野中听到孩童唱诵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